-
更多+ 制度汇总
-
- 01-16学校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
- 11-16浦前中心小学校园治安巡逻巡查制度
- 11-16安全工作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 07-03浦前中心小学安全工作规章制度
- 07-03学校门卫制度
- 07-03学校安全信息通报制度
- 07-03校园自行车安全管理制度
- 07-03浦前中心小学安全会议制度
-
更多+ 最新更新
-
- 01-23法制副校长讲座
- 01-19食堂学生满意度测评汇总表
- 01-19食堂管理处罚规定
- 01-19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
- 01-19食堂委托经营管理协议
- 01-19创建“平安校园”领导小组
- 01-19筑起平安天空 为我成长护航
- 01-19小小少年学当兵——记学生夏令营活动
-
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 >>平安校园>>校园安全、法制教育材料汇总
-
地震自救常识发布时间:2008/10/30 0:00:0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佚名
地震自救常识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在极短的时间内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深刻认识地震对社会的危害,掌握地震时的自我救助和保护,可以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据史料记载,我国曾发生过17次八级地震,近几十年来,我国陆地发生了许多地震灾害,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惊心动魄几乎将唐山市移为平地,损失十分惨重。所以中小学生了解地震的自救与保护,对于减少地震灾害有重要意义。
震前的准备
家庭防震措施,其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所以当预报有震情,进行震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1毖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
震前自防,是指有中、短期地震预报背景的地区,根据临震前所发现的宏观异常,采取简易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的举动。国内外许多震例证明,多数强烈地震之前都出现地下水、动物行为、气象、地壳形变等宏观异常,这是地震区各种物理化学场发生急剧变化的反映。由于这些宏观异常分布广、数量多、出现时间集中,易于被发现,积极采取行动,可大大减少伤亡和损失。
例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唐山市殷各庄乡李树生家的一条狼狗,平时看门守夜,十分温顺。但在7月27日夜间12点左右,这条狗却一反常态,狂叫不止。窜到屋里咬住正在床上睡觉的李树生的背心往外拽,李树生随着狗就往外跑,结果刚跑出屋子,房子就倒了。是动物救了李树生的命。又例如,唐山市开平区的张玉艺,7月27日下午感到天气特别闷热,发现水库里两个泉眼冒出的水特别混。他担心有地震,当晚前半夜没敢睡觉,把门和窗都敞着,防备万一。第二天凌晨3点多钟时,看到电灯摇晃,由于事先有思想准备,没有惊慌失措,迅速带着家人撤离了房屋,不一会,房就塌了。
这两个实例告诉我们,震前的知识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失去这种机会,后果将不可设想。例如,唐山地震前,遵化县有一家人听到地声后,立即准备跳窗脱脸,可是见到院子里一片红光(地光),吓得又退了回来,结果地震时险些丧生。
另外,震前的物质准备也是很重要的。主要有:高能量食品、水、急救箱等,放在震时紧急躲避处,以争取足够的等待外援时间。
2比范ㄊ枭⒙废吆捅苷鸬氐悖要做到畅通无阻。住高层楼房的,紧急时可暂时躲避到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厨房、厕所,以及坚固的家具下面。
3奔庸淌夷诩揖咴游铮特别是睡觉的地方,均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4甭涫捣阑鸫胧,防止炉子、煤气等震时翻倒;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
5毖Щ岵⒄莆栈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地震时的逃生
实践证明,在地震发生时,有12秒钟的自救机会,抓住这关键的时机是逃生的希望所在。
一、瞬时抉择,珍惜12秒自救机会
地震发生时,人们能感觉到并受其害的主要有两种地震波,即专业人员常说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每种类型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运动。P波运动速度最快,传播速度每秒钟8~9公里,最先到达地面。在震中区,P波使人感到的是上、下颠簸,造成的破坏不大,是给以人们地震发生了的信号。S波的运动速度比P波慢,通常平均每秒钟4~5公里,是继P波后到达地表的破坏性极大的波。它使人感觉到的是前后左右的摇晃以及建筑物等的倒塌,是直接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波。因此,家庭及自我救助便主要是在P波到达地面后的数秒钟之内的事。当P波到达时,应立即反应到是地震发生了。若能在横波到达并造成破坏之前的十几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给我们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一般称为12秒自救机会。
另外地声地光也是大震的预警信号。许多地声出现在震前10分钟内,到临震十余秒时声响最大。据震区群众反映,临震时先听到“呼呼”风声,接着是“轰轰”声,再就是“咚咚”声,之后地面开始振动,地光是地壳内溢出的气体,强化了低空静电场所致。其形状有带状、片状、球状、柱状,颜色以蓝、白、红、黄居多。地面微动可能是临震前震源区断层预滑造成应力波所致。
历次大震的幸存者中,很多人就是观察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判断有大震来临,迅速采取措施避险,而躲过了灾难。如海城地震前,31次快车于19点36分运行到地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在车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这位司机懂得地震知识,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到来,他果断、沉着的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19点36分07秒地震发生了。由于速度很低,并未出现事故,列车安全停了下来。根据对唐山地震部分幸存者的调查,震前有很多人觉察到了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其中有5%的人判断出地震即将来临,迅速逃离建筑物保全了性命;而大多数人并未立即想到地震,行动迟缓,失掉了这最后的逃生机会。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一定要吸取这血的教训,普及有关12秒钟自救机会的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伤亡。
二、了解自己所处环境,果断采取相应措施
地震灾害的特点是瞬间的,往往在几秒至几十秒内造成巨大破坏,因此,在发现预警信号之后要立即根据自己所处环境采取相应措施。
1备卟懵シ勘苣汛胧
随着社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物拔地而起。尽管新建的高层建筑是根据地震部门做出的抗震烈度区划设计施工的,但是地震的未知因素很多,震前也应做好充分准备,以防震时不测。住在基础设施脆弱的旧楼房中,更要做到有备无患。如果震前根据宏观异常(如家中饲养的猫、狗、金鱼、小鸟等动物异常,自来水异常混浊,气候骤然异常等)和正式地震预报,可采取主动撤离的最佳方案。如果你感到大地抖动了,还没有撤离楼房,就不要盲目逃离,最好躲避在离建筑物中心最近的墙根下,空间最小、支承牢固的房间内(如厨房或厕所等),钻到书桌或床底下,降低重心,伏而待定。
一般来说,高层振动大,易塌,低层较为安全。高层住户可伺机向下转移,但千万不要跳楼。为了防止地震时门框变形,打不开门,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夜间地震时,不要因为寻找和穿衣而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地躲避到安全地点。国内外很多震例表明,在地震发生时的那十几秒、几十秒钟内,人们撤离高层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地震时你在办公楼里,要赶紧藏到办公桌下,地震过后要迅速撤离。注意撤离时不要乘电梯,要走安全楼梯。
2逼椒勘苣汛胧
一般来说,平房要比楼房安全得多,若采取的措施不当,同样也会造成较大的伤亡和损失。如果震前听到地声、看到地光,可迅速撤离。一旦撤出后,切忌返回,例如,唐山钢铁公司李志芬,唐山地震前听到地声后立即外逃,跑出后想到妹妹还在床上睡觉,返回救妹时同被砸埋在屋里。如果感到地动而来不及撤离时,最好是躲避到坚固的家具下。平房房顶较轻,躲在床下或桌子下是比较安全的。
大型公共场所避难措施:不要惊慌失措,切忌乱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例如在电影院、剧院地震时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一般的排椅都是九合板及铸铁架螺丝拧紧连接的,每一片九合板的抗压能力并不强,但是一排排的椅背联合起来,强度是很大的。一般的电影院、剧院都采用大跨度的薄壳结构屋顶,重量轻,震时不易塌,塌下来重量也不太大。此外,舞台脚下,也是避难的好地方。如果地震时你还在上课的话,要迅速躲避到课桌底下,要听从老师的指挥,地震持续时间很短,人多是跑不出去的。
室外避难措施,地震时你正好在室外,要迅速远离易爆和易燃及有毒气体储存的地域,避险时要远离高楼、大烟筒、高门脸、高压线以及峭壁、陡坡或海边,不要在狭窄的巷道中停留。
震后的自救
自救与互救在抗震救灾中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据部分资料统计,自救与互救的脱险率可达40%~80%。
一、震后自救
一次强烈地震经过几十秒钟后结束了,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自救。在废墟下压埋较轻的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寻找可以自救脱险的薄弱部位,尽力自救,完全可以脱险,失去理智的乱喊乱叫是无济于事的。唐山市钢铁研究所的王贵友,唐山地震时被砸昏,苏醒过来后就不顾一切地乱砸乱碰、高喊救命,但营救是不会如此迅速的,结果搞得十分疲倦。当他突然静下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可以活动。于是他冷静地思考如何自救,通过外面透进来的一丝光线,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经过掏挖钻了出来,并立即抢救家人和邻居。若受重伤或暂时不能脱险者,不要乱喊乱动消耗体力,要设法延缓生命,首先把妨碍呼吸的部位(口鼻胸部附近)松动一下,或扒开一定的小空间,以利呼吸,等待救援。发现有人扒救时,可用呼喊或敲击物体的方法为扒救人指明埋压的位置。
二、互救措施
灾民互救要有组织、讲究方式方法,避免盲目图快而造成不应有的伤亡。首先通过侦听、呼叫、询问及根据建筑结构特点,判断被埋人员的位置,特别是头部方位,再进行开挖施救。
问,就是询问震时一起的亲友、同志和当地熟人,指出伤员的位置,了解当地的街道情况,建筑物分布情况。
听,就是贴耳侦听伤员的呼救声和呻吟声,一边敲打一边听,一边用手电照一边听。
看,就是仔细观察有没有露在外边的肢体血迹,衣服或其他迹象,特别注意门道、屋角、房前、床下等处。
探,就是在废墟空隙,或者排除障碍钻进去寻找伤员。这时要注意有无爬动的痕迹及血迹,以便寻找已经精疲力尽的遇难者。
喊,就是让当地熟人和伤员亲属呼喊遇难者姓名,细听有无应答之声。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找到伤员位置,然后再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救援方法,就能很快地将伤员救出,并逐步扩大救援战果。
救出伤员后应首先将其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灰土,进而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如伤势严重不能自行出来的,不得强拉硬拖,应设法暴露全身,查明伤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在扒救中,可使用铲、铁杆等轻便工具和毛巾、被单、衬衣、木板等就便器材。在灾区的医护人员、民兵卫生骨干人员脱险后,能在当地救护工作中起重要的核心和骨干作用。要立即在马路口、废墟旁建成临时包扎点、医疗点,指导灾民自救互救,抢救出来的伤员应尽快包扎,并设法寻找药物、水和适当食物给以急救,然后转移和治疗。轻灾区的灾民应有组织地立即赶赴重灾区实行互救。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