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辅助栏目>>图片新闻>>浦小:静水流深,落实“为课程的教学”————记常州市小学校本课程主题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丽华(语)
3月29日下午,常州市小学校本课程“为课程的教学”主题教研活动在浦前中心小学召开。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近百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市教科院李令永博士,天宁区教育局副局长陶建平,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于纯老师,市校本课程中心组曹月红、邹益、许龑老师,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部钱亢老师等亲临现场观摩、指导。
本次活动是常州市校本课程主题教研活动全新改版后的第一次活动,共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课程的教学——学校课程建设主题汇报。“为课程的教学”要求学校的课程实施、管理、统整等必须建立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时刻以课程为观照展开课程活动。活动伊始,浦前中心小学教科室副主任李科霞以《“四‘全’架构,立体化实施传统文化课程》为题,介绍了校本课程建设“全层级课程、全时段体验、全过程互动、全空间渗透”的实施路径,并以“浦小四‘全’架构下的传统文化课程”为例阐释了学校对“为课程的教学”的理解和实践思路。
第二板块:为课程的教学——教学设计演示。“为课程的教学”预示着课程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教学是以教学设计为中介的课程实现,要求教学设计要努力保证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一致性张力。在第一板块之后,高榆珈和梅玉两位老师以“课程来源-课程单元-课程展开-课程评估”的结构,就五年级“窗”主题单元第一课时《诗话轩窗》、第二课时《剪窗》的教学设计作了具体演示,展示了“为课程的教学”的思路: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中“窗”主题单元的产生、单元的设计定位、《剪窗》两课的教学思路,以及单元评估任务与学时评估任务。
第三板块:为课程的教学——课例展示。“为课程的教学”意味着教学能够以其课程实现结果来检验教学设计的效益。高榆珈老师执教的经典诵读研讨课《诗话轩窗》,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经典古诗词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自主探究与“窗”有关的诗词,感悟厚重的窗文化,整堂课流淌着浓浓的诗意;梅玉老师的选修课《剪窗》,则带领着社团的孩子们借助剪纸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园林的窗,感受园林窗的魅力和剪纸的美,领悟其背后的文化美学内涵,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及对美的感悟——两节课在单元评估任务下分别设计了学时评估任务,完成了从课程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单元任务和学时任务的转换,课程目标与学习任务的一致性设计在教学中得到较好地落实。
第四板块:为课程的教学——主题研讨。主题研讨是为了将“‘为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及其在本次活动中获得检验的状况”以研讨的方式进行反馈和深化。在市教科院李令永博士的主持下,与会专家从各自的观察视角围绕活动主题、活动状况、活动体验等进行研讨,并同与会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活动交流中,与会老师纷纷表达了对浦小校本课程建设的肯定和赞赏,认为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安静而又灵动,内敛而又活跃,使学校培养“文质兼修的和美少年”这一课程目标真正落地生根,是送给儿童的美好礼物,也为其它学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借鉴。李令永博士依据本次活动的设计论证过程和活动现场体验,概括了浦前中心小学“精心耕耘、精湛设计、精到实施”的课程建设特征。同时,李博士对各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出“胸中万亩林,眼前一棵树”的课程立场和守护“每一棵树”(即每一门课程)的三维(点-面-体)要求。
本次校本课程主题活动既是一次小型成果展示活动,更是一次课程研究活动。为学校和教师打开了一扇校本课程研究的窗,让阳光洒进来,使老师们更加明晰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方向和路径,真正落实“为课程的教学”,做到静水流深。
(文字:李科霞 图片:顾智芸 审核:徐丽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