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是客观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即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这既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要务。从不久前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可以读出,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精神关怀的主角。班主任的精神关怀从纵横两个方向来看,可分别体现为现实关怀和未来关怀、生命关怀和人文关怀。具体要求则为关心、理解、尊重、信任。
关键词:以人为本 精神关怀 基本内容 具体要求
人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也是一种精神存在。人的精神存在是一个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的主观意识存在,即对存在的意识状态、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主观理解、感受、向往和追求,是人不同于物的根本标志。
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而对学生给予充分的精神关怀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基本理念和根本要求,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这就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并做好精神关怀工作。更主要的是不久前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是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并提出“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这就从制度上定位了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精神关怀”的主要承担者,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一、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决定了要给予学生精神关怀。
对学生精神关怀是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也是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教育是一种富有情感的工作。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需要精神关怀的人;教育在人的交往和活动中展开并在交往和活动中成长和发展;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
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关怀学生的精神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所有教育工作者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是有情感的,情感往往决定着思考的方向,影响着思考的结果。教育必须十分重视情感因素。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应当融入情感。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多么发达的现代传媒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多么完善的管理制度都不能忽视精神关怀的巨大作用。
二、班主任工作职责决定了班主任是学生精神关怀的主角。
《规定》已明确表述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班主任肩负着对学生精神关怀的重要职责。在学生发展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的发展是根本。因此,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所有教师都应当关心学生的精神发展,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但班主任更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主要实施者”,是“引领者”,是“人生导师”。这就决定了班主任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是主角。
班主任工作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班主任要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为重心转向精神关怀为重心,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生长发育,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知情相融的人。
三、班主任精神关怀的基本内容
班主任精神关怀从纵向上来看,包括对学生的现实关怀和未来关怀两个方面。(1)现实关怀。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班主任在引领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一个人,需要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性成长。学生是精神的主体、情感的主体,要以对待有思想、有感情人的方式,给予学生以真切的关怀。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身体状况、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情感、意志、态度、观念,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成了许多班主任工作的空白和盲区,这正是笔者在学习《规定》及对现实的思考后撰写此文的一个背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2)未来关怀,未来关怀是对现实关怀的超越和升华。作为对学生精神关怀主角的班主任,应从现实关怀延伸到对学生的未来关怀。未来关怀的基本涵义是在现实关怀的基础上更要关怀学生的长远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关怀他们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心灵,培养他们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的精神。
班主任的精神关怀从横向上来看,体现在生命关怀和人文关怀两个方面。(1)生命关怀。关怀生命是精神关怀的起点。关怀学生的核心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关怀生命是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服务于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只有真正做到关怀生命、关怀生命中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生命、精神生活质量,班主任工作才能增加亲和力,富有感染力。(2)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立足于人的尊严、独立、自由的个体,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关注,旨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班主任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立足于学生是一个知、情、意、行并重的生命个体,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可终身持续发展的人。
四、班主任精神关怀的具体要求
精神关怀的要求是广泛的,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关怀情感的基本表现,是学生的基本精神需求,也是班主任精神关怀的具体要求。
1、关心学生。关心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班主任关心学生,首先要求班主任心中有大爱和宽容,其次要从内心深处真切地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关心他们的品德发展,知识学习,身心状况及社会性成长,再次要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2、理解学生。对人的理解,主要指对人的心灵世界的理解,即在心理上体验他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人格特点等。理解学生要求班主任不只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对象,而是平等的人。只有忘记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蹲下身子”和学生交往和沟通,才会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流露和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还要求班主任善待学生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注意分析原因和背景,适时引导,促进发展。理解学生,就要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揣摩学生心理,走进学生心灵。当然,理解是双向的,班主任要教会学生与自己相互理解、相互激励,以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3、尊重学生。尊重是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尊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人格平等的目标和追求。教育实践表明,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这种需要引导得当,就有可能转化为努力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精神需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精神关怀的重要方面。只有学会尊重,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交往才会充满温馨和谐,洋溢人文芬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做人的尊严,享受被尊重的愉快并学会尊重。当然,尊重学生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严爱有度,以严导其行,以爱动其情;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4、信任学生。渴望得到别人信任,是人的重要精神需求。班主任信任学生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信任学生是班主任对学生应有的态度。信任意味着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能成功成才。信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发展的宝石。自然,信任是要有依据的。鉴于学生发展的不同状况,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积极履行引导、教育,以至批评的职责。《规定》中就明确提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既是权利更是职责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相互联系的。关心以尊重为前提,理解、信任也是尊重的表现,在关心中得到理解,在理解中更加关心。班主任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他们才能全面和谐发展,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