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与老师之间,更需要及时、有效的有形沟通。这种沟通不仅要发自内心,而且还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实现沟通的真正目的——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老师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问题
多数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去跟老师进行沟通,在老师眼里,有些家长不仅很少到学校来,而且也很少与老师通电话,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知之甚少,使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实现有效接轨。很多时候,只有接到老师的电话,家长才会去找老师;能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学生情况的家长寥寥无几。
在家长们看来,有些老师一学期也不给家长打个电话,更别提家访了,显然是老师责任心不足;有些老师则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动不动就给家长来电话,找家长到学校,不仅把孩子的教育工作全部推给了家长,还影响了很多家长的工作和生活。
二、家长怕与老师沟通主要是怕被老师批评
很多家长怕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主要是因为每次被老师找,都是因为孩子犯了错,有些家长坦言:“被比自己年龄还要小很多的老师批评,心理上接受不了。”
也有一些家长非常护着孩子,经常在家对老师评头论足,不喜欢老师打电话来告状,认为既然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在学校期间的教育问题,就应该由老师来负责,甚至因此对孩子的老师颇有微词。
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关注不够。一学期下来,老师只有在家长会上才能看到一些家长一面,几乎无法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孩子在校园以外的各种信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都只需要对自己的一个孩子负责,而一位老师至少要对四十甚至五十几个孩子负责。
要解决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首先,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理解家长,以关爱学生的角度作为出发点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在能够理解老师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其次,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愿意配合老师,其主要原因是对孩子不抱希望,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心存偏见,要让家长感觉到孩子的好,让家长建立起对孩子的信心,取得家长的信任,这样才能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同时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老师与家长沟通别有抵触情绪
对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的教育和管理。老师应该鼓励孩子与家长多交流,树立家长正面的形象,这样孩子才能在学校、在家庭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愉快的心情。家长爱子心切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我的教育方法没有错”的主观情绪。
在沟通中,要尽量避免家长有抵触情绪,告诉他们这是不信任老师的做法,作为家长要勤于沟通,正确面对孩子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求家长每个月至少与老师沟通1-2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孩子的变化,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使家庭与学校共同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的愿望是共同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品学兼优,所以出现问题时,教育家长不能推脱责任,老师也要积极采取多种沟通方式,不要只知批评,还要有表扬;家长和老师沟通的结果也并不意味着家长一定要批评孩子,鼓励也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方式。孩子需要鼓励,家长的不放弃,老师的正确引导,发现孩子的长处,用可发展的态度来教育孩子,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最有效结合。
四、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能丰富家校合作关系,而且能补充家长和教师个体化交流互动信息。家校合作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知识经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在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自己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接送交流时,我们要让彼此的思想观点、感情等进入对方的心灵,以求得相互间的理解和接纳,架设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创造和谐的家校关系。
交流的效率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交流时间的合理安排。交流计划的制订就能克服交流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教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调整交流时间,因时而定、因人而异,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家长是上班族,时间就受下班时间的限制。如果接孩子的家长时间自由,则不会受时间的限制。对不同的对象,我们要细心观察、综合分析并作一些分类,根据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交流时间。但是,根据具体情况看,交流的时间不宜太长,时间太长的话对教师精力和体力均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但是交流时间也不能太短,否则时间自由的家长和工作家长高度集中,教师的交流工作强度和难度相应加大。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计划,合理安排好交流时间及频率,如每星期交流几位家长,一个月可以交流完全班大多数学生,既有重点,又兼顾全体。
家长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和工作岗位,其文化修养、思想素质和教育观念不尽相同,层次各异。教师和家长会因为双方的社会角色互动错位而引发沟通障碍。教师要通过家长的关注点、家长的性格等来捕捉交流话题。家长对孩子日常表现的关注程度影响着与教师的交流。关注孩子日常表现的家长更容易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情况,引起教师对孩子有重点的关注,关注孩子日常表现的家长也更能与教师展开深入的交流。在交流内容上,学生父亲多关心学习情况,学生母亲多交流在家遇到的教育难题。家长的性格影响着交流的内容和方法。性格外向、热情、主动、积极、善于交流、细心观察孩子的家长,往往愿意与教师交流。而性格有内向、冷漠、不善交流等的家长,则与教师交流比较少。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在轻松的说笑中拉近家校间的情感距离,完成家校合作事项;对于后者,教师就要主动出击,热情向家长介绍孩子在校表现,用真诚热情唤起家长的参与热情。教师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尊、谦虚、热情,对家长要尊重。对不同素养的家长,要采取不同的交流方法,最后达到提升交流的层次和素养。
“不打无准备的仗”,和家长正式接触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家长教养、家境、关注的主要目的,学生近期各科学习、上课表现、为人处世等的优缺点,以便更好的应对。尊重学生家长,摆正自己和家长的位置,要有诚恳的态度、良好的修养,善于倾听,适当指导,多肯定,不指责,委婉提出缺点。比如,我跟家长交流的时候一般先说说孩子表现好的一面,营造交流和睦气氛,为间接意思的表达作了良好的铺垫,达到了和谐交流的目的。碰到对教育孩子很有一套的家长,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碰到对孩子较溺爱的家长,先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再用恳切的语言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碰到脾气较暴躁的家长,以和风细雨的方式,使他们相信,请他们到学校来并不是为了给孩子以惩罚,而是争取家长的协助,共同帮助学生;碰到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家长不夸大问题,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对后进生的家长,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当家长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了解到孩子的进步,配合教师工作的想法和做法就得到强化。教师也在与家长、学生的三方互动中通过事实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我相信,只有家长和教师更好地沟通,让家长信任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