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在意孩子了吗?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1日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张群
台湾作家席慕蓉讲述和父亲一起见到的事情,深有意味。
作者和父亲在德国波昂街头等着穿越马路的时候,发现身边有一个男子已经一只脚跨出去了,又忽然收了回来,然后乖乖地等着红灯变成绿灯后,才和大家一起走过去。为此,父亲对她说:此人之所以又收回脚,是因为对面有人带着小孩。在德国,凡是有小孩在场的时候,大家都要切实遵守所有的交通规则,如此才能给孩子做榜样,这可以说是成人之间的一种默契。
看来,德国人是很在意孩子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之间能够自觉达成默契,并坚定地执行着这种默契,约束着自己的言行。
再看看我们眼前的例子。
一人请朋友来家喝酒,席间一人迟到。大伙寒喧后,遂召唤客厅一旁正摆弄玩具的主人的孩子,让他叫“叔叔”,并说这是自己最“敬重的人”。推杯换盏,热闹欢笑,其乐融融。没多大会儿,一个电话打来,这迟到之人只得抱歉地告退。谁知前脚刚走,这伙人便议论开了,从日常说到品格,从离婚说到人性,说他自私,说他奸诈,说他不是东西,难打交道……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又鄙夷又气愤,将其贬得一无是处。主人障于面子,又是使眼光又是做动作,最后只得明说“这样不好”,但仍未止住他们,其中一个还说“那你是在意我说他” ?此时主人实在忍耐不住,终于爆发“我是在意我的儿子,还他小”!
看了这个例子,内心总不舒服。我为其中的主人鸣不平,为那伙“朋友”的言行气愤,更为小男孩的遭遇深感同情。是啊,孩子还小。极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正确引导。孩子的心灵是白纸一张,洁净单纯,脆弱天真。它最容易书写美好的东西,也最易于受到玷污,而且无论何种,都会留下抹不掉的痕迹,就像刷上一层底色,甚至直接会改变他今后的人生色彩。成人的言行像是种子,撒向孩子的心田,秋天就会结果。是良是莠,全在当初的种子呀!
成人的言行应该成为优良、饱满、金灿灿的种子。成人的言行也应该是描绘美好蓝图的彩笔。
成人是孩子的老师,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心理暗示”等,都是说成人对孩子的经意或不经意的影响。一位长者曾向我说起自己有痰,要么吐在纸上扔进垃圾箱,要么吐在手绢上,回家再洗,实在没法,干脆咽下去。自此,我从不随地吐痰。我至今仍感谢这位长者。朋友的女儿在东北上大学,暑假回家,乘车前买了一支冰糕,吃后一直将木棒带回山东老家,她说不忍心乱扔。听后,我对她,也对使她养成这一习惯的成人肃然起敬。
然而,看看我们周围,又有多少成人在孩子面前规范自我言行?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我的地盘我作主”,却视孩子于不顾。为方便,为轻松,就是不为孩子。或许是心中根本就没想到孩子,或许是想到了却并不在意。
孩子还小,他们懂什么?这大概就是成人们的想法?
可是,一切皆从小来。不然也就不会有“防微杜渐”之说了。
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成人们不应该脸红吗?
成人们,当我们不满孩子们言行时,当我们感叹世风日下时,我们不妨自问一声:
今天,我在意孩子了吗?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