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疯狂数学”华应龙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9日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孩子们特别爱上华老师的数学课,是因为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启迪学生智慧,在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中,学生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被他带入“疯狂数学”的境界中。“铃——”铃声响起,华老师宣布“下课”,结果孩子们竖起拳头“集体抗议”,“不行不行,不下课!”华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因为我们喜欢疯狂数学”。华应龙认为小学数学就是玩具,里面有很多悬念,乐在其中!对他而言,最高兴的莫过于看到孩子们学数学时的思维变得疯狂,“我喜欢孩子,喜欢在课堂上和孩子一起玩数学!”他的课上到如此境界,竟然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不想离开课堂。每次公开课结束,台下总是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看来他真的不愧是“疯狂数学”第一人!
“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他说“在我的意识里,读书是一种积极的偷懒!偷懒不是敷衍工作,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工作,是对工作的一种近乎虔诚的热衷,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爱读书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名师一定爱读书,会读书!这样才能成就其独特的个性与气质,其实是深厚的读书底蕴。爱读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读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职业的书,一种是嗜好的书。华应龙眼里的读书,既是职业的,也是嗜好的。两者浑然一体,是一种生活。他的书橱里有三类书籍:教育类,人文科学类,数学类。而数学中许多与华罗庚有关。因为看了数学大师的教育故事和生活经历,上课时,华应龙随时都会溜出华罗庚名言,或渲染课堂气氛,或启发学生思考,或画龙点睛。正是由于不断地读书思考,华应龙渐渐地在学生面前有了底气,有了一份淡定,有了如今课堂上的神采飞扬。
“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数学花园的外面”。在他的眼里,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学,真正体会到数学之美,让数学从外在的“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火热的思考”。看过华应龙的教学视频,感觉他的课给人的印象,总是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很有趣,数学很好玩!
在一篇教育随笔里,他这样写道: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学生上课为何不专心?作业为何总出错?给予不断地追问与反思,华应龙提出了“容错——融错——荣错”的“融错教育”理念,因为只有当学生找到错误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解决问题。而且在融错教育中,积淀下来的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新课程下应该追求的课堂是善待差错,善意的指出,请学生反思,组织同学解读,教师加以善解。教师要做的是“吹尽黄沙”,学生“始得金”。传统的教学,在探究前安排大量的复习和铺垫,甚至是越位的提示或暗示。因为夸美纽斯说过: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错误,才能在练习中没有错误。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想扫除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顺利探究出结论。差错的价值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对于老师来说,学生的差错是机会,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华应龙说“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并不是说有了错很精彩,而是指用了错更精彩,精彩在于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黑格尔说:错误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是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就是远离创造。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刷新赋予教学生命力!他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充盈着时代气息,一股清新流动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
他发明的五级批评更是有趣!一级是“看一眼”,二级是“摸摸头”,三级是“点个名”,四级是“站五秒”,五级是“写说明书”。不过四五级很少到。
看看他的数学流年。1984年师范毕业,18岁的他很简单,想当一名好老师。因为他的篮球玩的很漂亮,数学课上的很有趣,慢慢地,华应龙最简单的愿望实现了,他成了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29岁想当一名特级教师。过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他开始沉淀自己,静静地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领域争取更大的进步空间,他完美的课堂演绎让众多的教育专家赞不绝口。32岁想当一个好人。他说“如果我申报特级会影响到别人,我会选择放弃。”36岁想做有影响力的数学特级教师。他说他的心愿不再是单纯的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而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有影响力的数学特级教师,这样就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共同演绎数学流年。
他给小学数学教师提出10点建议:1,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2,每天五分钟的口算 3,每周一篇教学周记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5,尝到学生个性思维 6,重视学生动手活动 7,多让学生表达交流 8,合作突出思维碰撞 9,加强少数差生辅导 10,作业设计新颖有效
总之华应龙的教学艺术很多,不是我的一篇文章就能概括的。他的“不妨听听自己的课”,“问题有学生提出”,“让课堂充满民主”,“导误”导出真探究,“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他的每一个教学艺术都一段精彩的故事,他的一句句充满智慧的和人情味的评价,他在数学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疯狂”……都让我折服不已,让我敬佩不已!
我会追随着名师的脚步,倾听着名师的“声音”,揣摩名师的教学理念,解读大师的数学思想,来指导我以后的教学。
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的一句诗所说: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虽然我不一定能放歌,也许“沉默”一直都我的存在方式,虽然已经过了追梦的年龄,但是我还会去尝试,去追寻属于我的教学之梦!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