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新闻中心>>浦小:教研引领 成长可期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9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娟
初夏时节,绿荫遍野,风暖昼长。6月15日上午,我们语文教研组齐聚一堂,观看青年老师许晨的视频课。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本学期语文教研组改变了听课方式。由执教老师提前录制好上课视频,语文组老师共同观看上课视频,并进行评课活动。
许老师执教的是一下第四单元第一课《静夜思》。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读好长句子、词语、古诗的积累。读好长句子和词语的积累这两个教学目标对应的是后面三篇课文。《静夜思》的教学目标是指向古诗的积累。《静夜思》是本册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三首古诗。前两首古诗分别在语文园地二和语文园地三中,以日积月累的形式出现。而《静夜思》则是以课文形式出现,除了需要学生积累外,还带有识字教学的任务。
《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通过短短20个字传达出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被后人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而“明月”从这首诗之后,便成为了人们寄托思乡之情的一种意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许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从对诗题的理解,到读准古诗,读出节奏,了解押韵。然后开始精读每一句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并拓展了一组关于明月、关于思乡的古诗,进行聚类阅读。许老师的活动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注重板块化。本堂课的亮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内容的前后勾连
部编版教材的知识体系脉络清晰,呈螺旋式上升状态。我们老师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前后勾连、连点成线,以便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步推进。就比如说本单元的《端午粽》引发的对其他传统节日的了解,就是为二下识字2《传统节日》做铺垫。而本堂课上,许老师从一上古诗《古朗月行》切入,引出本课的《静夜思》。同样是李白,同样是明月,两首诗传达的感情则截然不同,由此展开教学。既是勾连旧知,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二、识字教学方法多样
本堂课虽然是古诗教学,但也附带识字教学的任务。许老师对于不同的生字,有不同侧重点,方法多样。有的生字关注读音,比如“静”强调后鼻音。有的生字,关注字义,比如说“疑”在这里是好像的意思。有的生字通过一个词,引出一类词,进行词族的渗透,比如“光”的教学,由“光”的本义,引出阳光、灯光、月光等一类词语。有的生字借助古文字帮助孩子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比如“举”,借助古文字的意思,帮助孩子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有的生字,结合反义词,进行理解,比如“前”的教学。许老师通多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把本堂课的生字教学任务,进行逐一化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三、诗句理解有方法
本首诗内容不难理解,但要让一年级的孩子去体会李白身处他乡时的寂寞、孤独,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许老师首先是引导孩子关注清冷的月光和寒霜之间的相似之处。当人心情低落,忧愁烦闷时,他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冷的,因为他的心也是冷的。为什么诗人的心是冷的呢?接着通过引出诗人写诗的背景,了解到了他的种种不顺。紧接着,许老师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中秋节自己怎么过。通过李白一个人冷冷清清,而其他人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的场面对比,来感受李白心中的孤独。让学生针对“李白想说什么”进行想象补白,进一步强化诗中流露出的思乡之情。许老师紧扣关键词语“月光”、“霜”,引出作者的创作背景,通过想象补白,这一系列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四、同主题古诗拓展
古往今来,把“明月”作为寄托思乡之情的古诗有很多,许老师结合了语文补充习题中拓展的诗句,给孩子进行了同主题古诗的补充。由一首诗,带出一类诗,为学生今后的古诗学习做了铺垫。
听课老师也指出了本堂课还存在的一些不足:1.老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读书习惯等。通过规范学生的上课言行,提升课堂效率。2.老师要对教学目标要了然于胸,才能把控好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3.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多说多读,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言语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自己的观课感受,为青年老师指点迷津。大家在彼此的智慧碰撞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文字、图片:刘娟 审核:徐丽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