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辅助栏目>>图片新闻>>在枫桥钟声中回荡古诗中的语文味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0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高榆珈
2020年5月19日,语文教研组在会议室围绕古诗词教学开展理论学习活动,本次活动由高榆珈老师主持。
在讲解中理解“言象意”
高榆珈老师围绕古诗词中的“言象意”,引用王崧舟老师和杨九俊老师的话来谈“学什么”,即在言意转化中找到其中重要的中介——意象。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榆珈老师结合具体诗词介绍了经典的“明月”和“竹”意象,抓住文化意象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背后的情、怀、趣、理、美。
在教学中体会“言象意”
为了进一步学习古诗词教学如何进行言意转化,突显文化味,全体成员阅读了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的教学实录,在五个模块的起伏跌宕中聆听与体会寒山寺千年钟声,学习言意转化的教学策略。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充满智慧与诗意——先以“枫桥钟声越千年”开启教学,引人入胜,然后“张继独听寒山钟”,在抓住景物的基础上入景入境,接着在“夜半钟声化愁眠”环节想象钟声的诉说,感受钟声的抚慰,再在“月落时分听钟声”中联系明月与钟声,一个催生愁绪,一个化解愁绪,最后呼应起始,于“钟声悠悠情满天”中升华。
在感悟中内化“言象意”
王崧舟老师的课让老师们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许晨老师、汤静文老师关注到了教学设计中的亮点,郑露华老师贯通全课,关注了整体设计的巧妙之处,叶小兰老师和蒋薇老师则关注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意象解读、意境营造,刘芬老师肯定了王崧舟老师的高妙设计,并创造性地改写课堂结尾——“钟声千年依旧,抚慰着一代又一代愁眠之人,寒山寺地钟声也因张继的《枫桥夜泊》传唱千年。”最后,李科霞老师强调了古诗词解读中意象的重要性,总结了本课教学中的“言意转化”策略,让大家对以象解意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中,老师们走近了“言象意”,伴着千年不绝的枫桥钟声中走进了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 ![]() |